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作用,今年,泰州市妇联推出涵养好家风 共筑家国梦——“我身边的家风故事”系列展播,带动广大家庭弘扬好家风、传承好家教、建设好家庭,激发更多家庭汲取榜样力量的内生动力。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家庭,聆听那些爱与成长的美好故事!
9岁的儿子现在痴迷起下棋,有事没事总要让外公陪他“来一局”。儿子技艺还不熟练,在交战中自是赢得少而输得多,每次输了棋还要缠着外公给他分析一番。我爸说:“你看我这一招是以退为进,谋的可是全局。”儿子天真地问:“什么叫做以退为进?”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未曾看到祖辈代代相传的家谱。人到中年,总结家庭对我的成长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是怎样的家风让我成为现在的自己?我爸的“进退之道”倒是给出了答案。
我的爷爷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解放后,因为他一贯的积极表现而且能识文断字,曾长期担任生产队长。那时候的生产队是一个小社会,村民们工作生活、吃喝用度都在生产队,爷爷自然成为了一个“大管家”。他把队里生产安排的井井有条,是闻名的“先进生产队长”。有一次公社奖给生产队一个煤矿用工的指标,在当时能够成为一名工人,可是农村人都羡慕的事。进入工厂,不仅意味着可以摆脱年复一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最重要的是可以获得国家户口,“吃上国家饭”。可是这样的好机会,爷爷的5个孩子一个也没能沾上光。指标给了队里一个多子的家庭。爷爷解释说:“他家儿子多,比较困难,能有一个走出去可能会帮衬到这个家。”至于他自己的孩子,要么是被送去学习手艺,要么是参军入伍。晚年时候,姑姑们和爷爷开玩笑,问他对子女们满不满意,他乐呵道:“你们都能自力更生,凭借自己的劳动过上不错的日子,个个都平安幸福,我是再满意不过了。”
我爸是被送去参军的那个孩子。退伍后被安排在乡镇供水站工作,这一干就是大半辈子。在业务方面,可称得上是“技术能手”。到临近50岁时,全市供水机构改革,所有基层站所收归市供水公司,人员流向由公司统一安排。我爸被调去了另一个供水站,一个距离我家20公里的乡镇。我本以为,以爸爸的表现,他可能会调进市公司,再不济也可待在原来的供水站。我问他:“这一调动,你每天通勤时间可得增加一个小时,有没有找领导说明一下情况?”我爸说:“那边供水站需要人手。叔叔(他的原同事)家孩子还小,他留在这可以照顾家庭,我只是增加一点路上时间,你么也参加工作了,没什么好向领导说的。”
爸爸的脾气性格和爷爷完全不一样,我甚至找不到一点他们的相似之处。然而在面对人生大事的十字路口,他们却做出了同样的选择。我想如果有家庭性格一说的话,他俩是完全一致的。他们的“进退之道”也深深地影响着我,在追求名利、荣誉方面比较风轻云淡,但“松弛”并不意味着选择“躺平”人生。
现在我可以这样回答儿子,这进退之道是人生哲学,也是祖辈留给我们的家风财富。“进”代表着进取之心,人的一生短暂而又漫长,必须寻求自己的人生价值;而“退”意味着人生态度,既然我们的目标是皇冠上的那颗“宝石”,其余的琳琅珠玉可以不用过分在意。
赢下棋局,走好人生路,留意沿途美好,也是我对儿子的一点嘱托。
(作者:王樱 靖江市史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