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工作园地> 家庭家教家风
涵养好家风 共筑家国梦 | “我身边的家风故事”展播①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作用,今年,泰州市妇联推出涵养好家风 共筑家国梦——“我身边的家风故事”系列展播,带动广大家庭弘扬好家风、传承好家教、建设好家庭,激发更多家庭汲取榜样力量的内生动力。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家庭,聆听那些爱与成长的美好故事!


图片

 家风如灯暖人间

图片

老家的铜门环已磨得发亮,推门时总伴着"吱呀"一声轻响。这声音里藏着几代人的跫音:爷爷跨过木门槛迎客的步履,抽屉里页脚已卷了边的泛黄账簿,青瓷上镌刻的楷体小字,还有父亲每日搀扶奶奶的背影。门楣上的春联红底黑字写着着"忠厚传家久",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

"礼到人心暖"是刻在我们顾家人心上的家训。记得有年腊月,裹着风雪的邮递员正将报纸一户户放入报箱,爷爷快步迎上去,将灌满热水的汤婆子放入邮递员冻的通红的手上。母亲舀出预备过年的腊八粥,我噘着嘴扯她衣角,她却轻声说:"待客如待亲,寒天更要暖人心。"二十年后在异乡地铁口,我把雨伞递给淋湿的环卫阿姨,她眼角的皱纹突然让我想起当年邮递员冻红的双手。原来礼仪不是繁文缛节,而是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桥,桥这头递出一碗热粥,桥那头涌来整条春天的溪流。

我家的抽屉里躺着爷爷珍藏的半本泛黄的账簿,听说是太爷爷的。太爷爷是当地的酒庄老板。当年酒庄伙计卷走货款,他带着酒窖里不多的存货,挨家挨户提着货上门道歉。他当街拆下"童叟无欺"的牌匾劈成柴火,火光中爷爷记住了"人无信不立"的灼痛。我盯着账簿上太爷爷的朱批:"亏了钱财不要紧,良心不能长皱纹。"终于明白为何家人自我儿时起边总说,诚信永远是立身处世的第一原则。诚信远不止在生意场上,更在生活圈里。就像太爷手中提着的不止是酒,当街砸坏的也不止是牌匾,还有在这方寸之间流转的,比星辰更恒久的诚信暖意。

太爷爷留下的还有一盏青瓷,釉面下写着“顾家堂前燕,只衔清白泥”,这是太爷爷送给爷爷的礼物。爷爷退休前是从事质检工作的一名公职人员。记得某个暑气蒸腾的夏夜,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他。门外站着满面堆笑的生产商,脚边竹筐里躺着不多见的两条金华火腿,油纸下隐约露出牛皮信封的轮廓。"给孩子添件秋衣。"生产商边说边用草帽扇风,汗珠顺着金项链滚进衬衫领口。爷爷镜片后的目光忽然变得比青瓷还冷,转身取出两把新麦,连筐带礼推回门外:"尝尝自家种的,比火腿香。"月光把爷爷的影子拉得很长,我在门缝里看见那个影子始终笔直如竹。廉洁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是黄金万两也压不弯一株麦穗的脊梁。

奶奶的床前永远摆着把竹椅,父亲的体温把竹节磨得温润。小时候,总看见父亲弯着腰给奶奶梳头,白发缠着银梳,阳光里分不清是谁的落发。他不语,背影在阳光下耀眼又璀璨,那一刻我懂得"百善孝为先"的重量。如今,母亲偶尔偏头痛时,我总是备好她常用的头痛药,一杯微微烫的热水放在她床头,虚掩着房间的门,我便守在门外。在时光长河里,孝心像接力棒在一代代掌心传递,溅起的水花都是温暖的歌谣。

老家的铜门环仍在晨风中轻晃,新时代的指纹叠着旧时光的掌纹,我们把家风的灯火挑得更亮。最美的家风,从来不是挂在墙上的训诫,而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礼、信、廉、孝。

(作者:顾雨佳 国家税务总局泰州市海陵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