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工作园地> 家庭家教家风
栀子花讲堂丨四十五载讲台情,两代接力点灯人
浏览次数:

在镇东社区,提起张根基老师,无人不晓,无人不敬。四十五载春秋,他扎根乡村讲台,用知识滋养了数千名农家子弟的心田。岁月染白了他的鬓角,却从未冷却他那颗为教育跳动的心。退休,本应是含饴弄孙的悠闲时光,他却选择了更忙碌,也更有意义的道路——投身社区“五老”志愿工作,继续在孩子们心中播撒光明的种子。

图片


奉献:从木匠到“点灯人”的转身



张老师的从教之路,始于一份朴素的愿望——为家乡做点贡献。高中毕业的他,本已在上海学得一手好木匠活。然而,当得知村里急需教师时,作为为数不多的高中生,他放下了锯尺,毅然拿起了粉笔。“当时我们经常流转教学,条件艰苦,但能给农村孩子带去知识,是我最幸运的事,也是一辈子的事!”张老师回忆起往昔,眼中依然闪烁着热忱的光芒。这份奉献,早已融入他的骨血。如今,村里一半以上的人都是他的学生,这是岁月颁发给他的最珍贵勋章。退休后,他的家成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每逢节假日,孩子们便聚拢过来,张老师辅导功课,更传授做人的道理。“只要能和孩子们在一起,干啥我都乐意。”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尽了他对教育、对孩子深沉的爱。他关心每一个学生,用无限的耐心、细心和爱心,诠释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初心,赢得了乡亲们发自内心的敬重。

传承:父女接力,薪火不熄


图片

张根基老师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与坚守,如同春风化雨,深深浸润了他的女儿张莉。“爸爸成了教师,让我觉得做一个有知识的人,能够受人尊敬,找到自己的价值。”父亲的言传身教,让“教师”这颗种子在张莉心中早早生根发芽。毕业后,面对留在城区学校的机会,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归,回到父亲耕耘过的乡村小学,接过了那根沉甸甸的接力棒。这份选择,是血脉的延续,更是精神的传承。张莉说:“乡亲们把孩子交给我,我就不能辜负乡亲们的信任。”这掷地有声的承诺,与父亲当年的选择何其相似。



坚守:照亮乡土,文明之光


张根基老师的奉献远不止于课堂。他深知,孩子的成长需要良好的土壤。他积极投身社区文化建设,组织活动,丰富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他和众多志愿者的努力下,社区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邻里关系也更加和谐融洽。从青春到暮年,他扎根农村,亲历并推动了家乡教育事业的点滴进步。他就像一盏不灭的灯,用自己的知识、热情和无私的爱,默默点亮着乡村的文明之光。





结语


张根基老师的故事,是“奉献、传承、坚守”最生动的注脚。他的讲台从教室延伸到社区,他的学生从孩童扩展到邻里。他用一生诠释了何为“师者仁心”,何为“春蚕到死丝方尽”。这份对乡土深沉的爱和对教育不变的初心,如同接力棒,传递给了女儿,也感染着每一个知晓他故事的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正是有无数像张根基老师这样的“点灯人”,用他们的坚守与付出,照亮了无数孩子前行的路,汇聚成点亮乡村未来的磅礴力量。他们来自无数平凡的角落,却共同铸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让教育之光薪火相传,让文明之树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