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兄弟姐妹七人,家境贫寒,父亲上到初中就辍学了,之后服了五年兵役。因为是初中生,在当时,父亲算得上是一名知识分子,退役后便被安排在商业合作社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直至退休。我和弟弟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那个年代的父爱是沉默的,但父亲的三句话一直影响着我。
“干一行,爱一行”
父亲可能因小时候没有得到更好的教育,便将他对于学习的梦想寄托在了我们身上。
父亲对我们的学习相当重视,一直勉励我们要好好学习,教育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他说:知识能改变人的命运,如果我当时没有上过初中,转业时就不一定能分配到商业合作社。知识文凭到时候总有用。年少时,我们姐弟还无法感受父亲当时的心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慢慢明白父亲对我们的希望。
后来我和弟弟迎来了人生的分水岭。弟弟考上了大学,我1991年高考落榜,这对于要强的我无疑是一记重击。我沮丧、愤懑。回到了社会的大熔炉,来到如皋张黄港皮革厂,当了一名工人。那一阶段,我一直都闷闷不乐,恨命运的不公、叹社会的不平。父亲看到了我的悲观、我的心灰意冷。一直不善言辞的他开始用笨拙的语言鼓励我、激励我,让我重拾生活的信心,未来的希望。直到现在,我印象最深就是他在我处于人生困顿时说的一句话,“干一行,爱一行,读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工人未必干不出成绩。”在皮革厂,我仅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就从手工组调到机工组,进步之快让车间主任为之佩服。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时间来到了1994年,由于义兴小学缺编,校领导找到了高中毕业的我,我就来到了义兴小学,当上了一名代课老师。对于没有考上大学的我来说,能走上三尺讲台,对我的人生也是一大安慰。因此,我倍加珍惜这份工作,认真备课,钻研教材,虚心向老教师请教,总结教学方法。
功夫不怕有心人。代课第一年,我上的一年级数学课在全镇评比中获得三等奖。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我不忘继续自我提升,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小学教育专业12门课程的进修,拿到了大专毕业证书,这稍稍弥补了我当初没有考上大学的遗憾。
在当代课老师的时光里,我始终记得父亲的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育行业和其他行业不同,千万不能误人子弟。因此,我拿出所有的热情和精力,努力钻研教学方法,提升课堂质量。我所带班的学生成绩在全镇总是名列前茅。在为学生成绩感到骄傲的同时,我也尝到了奋斗的喜悦、成功的欢欣。
我想,这就是家风的意义,好的家风家训,总是能够让处在困境中的我们得到指引、获得力量。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2008年,因国家政策问题,代课教师全部下岗。我又面临了人生的转折点。父亲看到了我的焦虑,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你才三十多岁,还很年轻。社会这么大,只要肯吃苦,还怕找不到工作?”
就是那年的秋天,我到了西来镇义兴村当了一名会计。会计工作的专业性很强,而且当时会计行业面临着电算化的转变。为了胜任这份工作,我报考了会计培训班,每天凌晨4点起床,背着枯燥无味的财经法规、会计科目。因为有了目标,坑坑洼洼的小路变得不再令人烦躁,枯燥漫长的路程变得有趣起来。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后来,我们那期培训班四十多名学生中,只有两人拿到了会计资格证,我就是其中之一。
现在,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我已经成为义兴村党总支书记。变的是职业,不变的是初心和信仰。
如今,父亲已经接近80岁,我的女儿也年近30,她也到了我当初对未来迷茫、困惑的年纪。我用父亲对我说的话为女儿答疑解惑。我告诉她,既然选择了基层工作,就要扎根基层、热爱基层,热爱自己的工作,做到“干一行,爱一行”,要坚信自己的付出一定会有回报,现在的积累是为了以后更好地发光发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这个道理。父亲的三句话,我始终铭刻在心,一刻也不敢忘。
习总书记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从青春年少到白发染鬓,在经历中懂得,在岁月中成长,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将父亲的三句话传承下去,走向未来。
(作者:林琴 靖江市西来镇兴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