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讲堂|隔代养育:中国式带娃的温情与挑战 | |
|
|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我国,祖辈参与孙辈养育的比率高达88.9%。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年轻父母面临着职业晋升、经济压力、工作与生活平衡等多重挑战,“双职工”家庭成为常态。职场高压与生活成本的重担,让隔代养育成为许多家庭的现实选择。 隔代养育的双面镜: 1.经验丰富:祖父母凭借自己的养育经验,能够提供宝贵的指导和帮助。 2.情感支持:为家庭提供额外的情感支持,尤其在父母工作繁忙时。 3.文化传承:将家族传统和文化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 4.减轻压力:让年轻父母有更多时间专注于工作或其他事务。 5.稳定性:为家庭提供一种稳定性,尤其是在父母分居或离异的情况下,祖辈自身也有一种“儿童心理”,特别喜欢与孩子玩乐,极易与孙辈建立融洽的感情,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1.教育观念差异:祖辈可能更倾向于溺爱孩子,缺乏科学育儿知识,而父辈则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规则意识。 2.越位与错位:有些祖辈会干预父母的教育权威。例如王爷爷认为儿子对孙子管教太死,竟成了孙子的“坚强后盾”,当着小孙子的面教训儿子,还说:“爸爸不让你看电视,爷爷给你看!” 3.过度保护与包办代替:祖辈可能倾向于过度保护孩子,影响孩子独立性和冒险精神的培养。有案例显示,一个7岁的孩子还不会自己穿衣服,吃饭需要喂等。 4.身心健康隐忧:祖辈年事已高,体力和精力有限,长时间照顾孩子可能造成身体负担。 三代人的困惑: 谁在受伤? 7岁的小玲不喜欢去同小区的爷爷奶奶家,因为那里“管头管脚”;她喜欢远处的外婆家,因为每次去外婆总会给她买零食和零花钱。专家指出,两种背道而驰的教育方式投射到孩子身上,带给孩子的是迷茫和无所适从。 许多年轻父母在孩子入学时将孩子带回身边教育,却遭遇孩子的抵触。“你十六年都没有管过我,你觉得我现在会听你的吗?”这是一个女孩对父亲电话的真实回应。 一个奶奶的倾诉:“孩子从生下来,就放在我屋里,晚上喂奶抱他妈那儿,吃完再抱回来,简直就跟自己养个二胎一样。”尽管辛苦付出,却常被儿女埋怨“把孩子惯坏了”,陷入“出力不讨好”的困境。 和谐共育的智慧之道 因此我们建议:祖辈应做好称职的配角,而不要越俎代庖。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只允许一种价值观,一种声音,一个权威,那就是孩子的父母。”具体建议如下: 祖辈:当好“称职配角”,避免越位。牢记“三要三不要”:要树立父母威信不要争爱;要教育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要包办代替;要舍得对孩子说“不”,不要放纵溺爱。 父母:承担首要责任,即使有祖辈帮助,育儿责任不可推卸。祖辈乐于参与,并不意味着父母的责任因此可以豁免。 年轻父母应主动与祖辈沟通,分享育儿理念和科学方法,理解并尊重祖辈的付出,共同寻找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当存在重大分歧时,可采取“曲线救国”策略,借别人的嘴说你想说的话,如邀请专家或亲友传达科学育儿理念。 祖辈负责孩子的日常生活照料,年轻父母则更多地参与孩子的教育引导和情感交流。明确各自责任边界,避免角色混淆。 通过视频通话软件,让工作父母随时了解孩子情况; 利用在线教育平台,让孩子接触丰富教育资源; 祖辈也能通过线上资源获得专业育儿指导。 隔代养育是在社会资源、社会服务、社会政策暂时还供给不足时,家庭的一种应对策略。它承载着祖辈对后辈的深情厚爱,也承载着家庭和谐与传承的重任。面对职场高压和生活挑战,我们需要更加珍惜这份跨越岁月的爱,以开放的心态、科学的方法和真挚的情感去呵护它、滋养它。 对祖辈最好的回报,是看到他们亲子和谐;对孩子最好的礼物,是统一的教育理念;对父母最好的支持,是明确的养育边界。 当三代人以智慧化解矛盾,隔代养育就能从无奈之举变为宝贵资源,让这份跨越岁月的爱,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最温暖的滋养。 本期主讲:潘月芹,中学一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泰州市心理学会理事,泰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名师工作室成员,姜堰区沈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成员,区家庭教育指导讲师团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