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个做秤的匠人,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靠着这门手艺养活了我们一家。记得小时候,父亲总是弓着背,在那方寸大小的木工台前,一凿一刻地制作着木秤。木屑在阳光下飞舞,空气中总是飘着淡淡的松木香。那时我不懂,为何父亲对每一杆秤都如此较真,直到后来才明白,他做的不是秤,是良心。
“刻度要准,毫厘不能差。”父亲常这样教导我和姐姐,“做秤如做人,心不正,秤就不准。”这句话成了我们家的家训。十二岁那年,我因为羡慕同学的新球鞋,偷偷拿了母亲放在抽屉里的钱。父亲知道后,没有打我,只是让我站在工作台前看他做秤。他刻意把刻度刻歪了一点,然后让我来称东西。“怎么样?”父亲问。“不准。”我小声回答。“是啊,”父亲叹了口气,“心里有了歪念,做出来的秤就不准了。”那一刻,我羞愧得无地自容。暗暗下定决心以后要诚实守信。
父亲做了一辈子秤,后来去了化肥厂上班,但依然坚持下班后继续制秤。有人劝他:“老陈,现在都用电子秤了,何必这么辛苦?”父亲却笑着说:“手艺可以过时,但做人的道理永远不会过时。”记得有个鱼贩子出高价让父亲做“八两秤”,父亲二话不说就把人赶了出去。那人走后,父亲对我说:“孩子,记住,有些钱不能赚,有些事不能做。”
如今父亲已经八十多岁了,腰也弯了,手也抖了,却还是时常念叨着他的那些制秤工具。我把它们都收得好好的,偶尔拿出来给父亲看看。他抚摸着那些陪伴了他大半生的工具,眼中闪着光:“做人啊,就要像这秤杆一样,端端正正,不偏不倚。”
父亲的房间里,挂着他最得意的一杆秤,秤杆上刻着“持心如秤,无愧天地”八个字。每当我遇到抉择时,就会想起父亲的话:“人生就像一杆秤,要经得起良心的称量。”现在,我也这样教育我的孩子:“做人要像爷爷做的秤一样,堂堂正正,不偏不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