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工作园地> 家庭家教家风
【我身边的家风故事】靖江市王樱家庭:家风中的“进退之道”
浏览次数:

2025年6月,为两新”领域党员庆七一主题活动讲授专题党课.jpg

      9岁的儿子痴迷起下棋,有事没事总要让外公陪他“来一局”。儿子的棋艺很是稚嫩,交战中自是赢得少输得多,而且每次输了棋,总要缠着外公给他好好分析一番。“你看我这一招叫以退为进,里面蕴含着深奥的进退之道,这可是谋全局的高招妙招。”每每此时,儿子会天真地问:“什么叫进退之道?”父亲也会“故弄玄虚”地解说他的“进退”家风。

全家福.jpg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没有祖辈代代相传的家谱,不能透过世代谱系看我家的家风真容。人到中年,细心回顾父亲织就的家风故事,探寻“家庭对我成长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是怎样的家风让我成为现在的自己?”我小心地从中寻找答案,发现这一切可归因于父亲的“进退之道”。

和儿子在牧城公园.jpg

      爷爷的进退之道:舍小家为大家

      我的爷爷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因为他一贯的积极表现而且能识文断字,被委以“生产队长”的重任。

那时候的生产队是一个小社会,村民的生产生活、吃穿用度都在生产队,爷爷俨然成为这个小社会的“大管家”。他总是把队里的生产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是远近闻名的“先进生产队长”。有一次,公社奖给生产队一个煤矿用工的名额,这不仅意味着可以摆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最重要的是可以获得国家户口,“吃上国家饭”,这在当时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也是农村人极为羡慕的大好事。

      名额指标给了队里一户多子家庭,爷爷的5个孩子一个也没能沾上光。爷爷说:“他家儿子多,比较困难,能有一个走出去就能帮衬到整个家庭。”至于他自己的孩子们,则是走上了学习手艺、参军入伍等“自谋前途”的艰苦路。

      爷爷晚年的时候,姑姑们戏问他是否“值得”,爷爷乐呵道:“你们个个平安幸福,又能自力更生,凭借自己的双手过上不错的好日子,我是再开心不过的了。”

和女儿登孤山.jpg

      父亲的进退之道:宁可自己辛苦一点

      父亲是去参军的那个孩子。退伍后被安排在乡镇供水站工作,这一干就是大半辈子。业务方面,他是站里甚至市里有名的“技术能手”。但在他临近50岁时,全市供水机构改革,所有基层站所收归市供水公司,人员流向由公司统一安排。

      以父亲的表现,他可能会调进市公司,再不济也可待在原来本镇的供水站。但是,父亲却主动要求调往20多公里外的另一个镇供水站。许多人都很不解,问他:“这一调动,你每天通勤时间都得增加一个小时,咋不找领导说明一下情况,换年轻人去?”父亲反而宽慰人家:“要是调另一个小伙子,可能更难。人家孩子还小,更需要留下来方便照顾家庭。我的孩子大了,也参加工作了,我只是增加一点路上时间,是应该多谅解多担当的。”

2023年10月,和女儿在音乐花海公园.jpg

      我的进取之道:赢下棋局 走好人生路

      父亲的脾气性格和爷爷几乎完全不一样,我觉得用放大镜都难觅一丝相似之处。然而在面对人生大事和十字路口的艰难抉择时,他们却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宁可自己辛苦一点,也要让别人过得更好!

      我想,如果有“家庭性格”的话,父亲和爷爷还是有相似相同之处的:他们都奉行利他的“进退之道”。这也深深地影响着我,在对待名利、荣誉时选择“松弛”“风轻云淡”,但在人生航向上则坚持积极进取,绝不“躺平”“躺赢”人生。

      我也可以慢慢教导儿子,这进退之道是我们家的处世哲学,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家风财富。“进”代表着进取之心,人的一生短暂而又漫长,必须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实现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的交相辉映;“退”则意味着人生态度的舍己为他、守德轻财,是让人生这顶“皇冠上的宝石”永远闪耀。

      一如棋局人生,赢下棋局,走好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