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的“非遗”传承,靖江市西来镇妇联推进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 |
|
|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靖江市西来镇妇联推进“非遗”传承进校园、进妇儿之家、进村(社区)家长学校,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未成年人文化自信,让传统文化之光照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 追寻农耕足迹 感悟劳动之美 “以前的人们用那么大的篱笆来耕地的,那得是多少艰辛的劳作啊!”在西来镇农耕博物馆的“四时农事”展厅里,小朋友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好奇地打量着每一件农耕器具和展品,他们一边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一边对农耕与四时的紧密联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深入挖掘和弘扬农耕文化,培养下一代的劳动素养,西来镇妇联充分利用农耕阵地资源,定期策划开启“农耕之旅”。在这里,“徐记铁铺”“金波竹器店”“朱氏纺织坊”等老店铺、老作坊的复原展示,水车、磨坊等农耕工具的亲身体验,让孩子们仿佛穿越回到过去的时光,亲身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和勤劳品质。 齐唱靖江宝卷领略民俗魅力 “昔日宝卷传千古,今日校园展新颜。”非遗宝卷传承人张卫国以其独特的讲经音调,将靖江宝卷的传奇魅力娓娓道来。几位身着传统服饰的宝卷传承人,手持宝卷,面带微笑,缓缓走来,仿佛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靖江宝卷”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劝善惩恶的道德教化,也有妙趣横生的民间故事,孩子们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文化浸润与心灵洗礼,被宝卷故事及其背后的传统文化魅力深深吸引。大家纷纷表示,要成为传统文化的小小传播者,让靖江宝卷这一瑰宝继续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童心手作非遗传承古老技艺 裁纸形、作骨架、抹白胶、糊筝面、绘图案、拴提线,孩子们发挥无尽的想象力,用灵巧的双手和智慧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五彩风筝——“鹞子”。看着自己制作的“鹞子”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孩子们脸上洋溢着难以言表的喜悦与满足,那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是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憧憬。 “鹞子”又称“纸鸢”“风鸢”,是中国最早发明的传统工艺品之一。从农作需要到战事信息传递,再到娱乐休闲和体育竞技,“鹞子”在不同时期承载着不同的功能,也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期盼。西来镇妇联推进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挖掘其中的科学性、趣味性,与童年的实践成长有机结合,在少年儿童心田播撒下传承与创新的种子。 接下来,西来镇妇联将持续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的“普及宣传+趣味实践”,让幸福童年因传统文化而“跳”起来、“亮”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