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妇联动态> 基层动态
【致敬,乡间巾帼主理人】朱琳:田埂上的“她”力量
浏览次数: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有这么一位优秀的乡间巾帼主理人。她,眷恋乡村、热爱农业、怀揣梦想,以新的面貌、新的思维、新的技术扎根田埂,挥洒汗水、贡献智慧。她就是泰兴市杨峰家庭农场的当家人朱琳。

1.webp.jpg

晨露还挂在稻叶尖上时,朱琳的胶鞋已经踩进了湿润的田埂。她俯下身,指尖拂过刚冒头的秧苗,指腹碾过带着泥土腥气的根茎——这片土地,如今成了她扎下的新根。

十多年前,朱琳还是个连农机方向盘都摸不稳的“门外汉”。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她一头扎进了农机操作的世界——别人休息时,她抱着说明书啃到深夜;机器出了故障,她蹲在田埂上拆拆装装,手上磨出的茧子成了最扎实的“勋章”。从生疏到熟练,从单一机型到各类农机全能驾驭,如今的她早已是远近闻名的“农机能手”。不仅会操作,更懂“借力”。她在耕田、育秧、插秧、植保、收割、烘干等全流程里,一点点配齐了适用的农机设备。往日十几人忙一周的活儿,现在几台机器联动,一天就能收尾,效率足足提升了四五十倍。但她不满足于此。遇上机器“水土不服”,她就拉着丈夫杨峰一起琢磨改良:水稻插秧机的秧盘角度调了又调,最终实现了少漏秧、快下苗;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加了个小挡板,大大减少了谷粒损耗。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改造,既省下了人工,又让每台机器都在田埂间施展出了最大的能量,成了她种粮路上最得力的“铁伙计”。

2.webp.jpg

但是朱琳并不是只依靠机器,她心里比谁都清楚,粮食种植一旦走向规模化,科学技术才是扎在泥土里的“定盘星”。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从病虫害防治到产后储藏,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这不仅是提质增效的关键,更是让土地持续焕发生机的根本。为了把科学种植的门道摸得更透,她从不错过任何一次学习机会,经常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农业种植、良种引进、节水灌溉等培训班接受新知识,也经常组织农场社员外出参观、学习,不光是自己带头创业致富,周边村庄的农民在种植管理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都愿意到她的家庭农场请教一番,她都要耐心地、手把手地给村民讲清楚、说明白,使周边村民的农业种植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朱琳夫妇扎根农村创业的十年间,还充分带动了身边及周边留守妇女共同增收致富,每年带动就业2300多人次,其中85%是妇女,常年务工人员平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年收入最多的超过10万元。另外,杨峰家庭农场的“托管”服务耕地面积已增加至800多亩,主要包括崇福、宋桥、广福等周边村组和曲霞等乡镇农户,每年增加服务收入40多万元,为服务对象节约成本30多万元,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场增效“三赢”的目标。2023年杨峰家庭农场被评为“泰州市巾帼新业态助农创新基地”。朱琳是带领产业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十多年的田间深耕,朱琳与丈夫杨峰早已蜕变成种田的“老把式”,有着多年的农机操作和维修技术,他们和团队的成员对农业生产环节的种植、管理了如指掌,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专家。如今家庭农场壮大了,朱琳和丈夫杨峰始终不忘群众,始终与群众心连心,积极安排农村剩余劳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参加各种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帮扶济困,主动回报社会,为六圩村经济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朱琳有勇有谋,在事业发展中展现出非凡的魄力与智慧,多次被评为虹桥镇“双学双比女能手”。在家庭生活中,她同样用心经营,用温情与智慧维系着家庭的和睦,她们家庭多年前便获得了“虹桥镇文明家庭”称号。

朱琳用脚下的泥土、手中的农具,诠释着对乡村的赤诚热爱与深沉责任。如今,她正以自己的方式,像一块磁石般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循着这份热忱走进农村,带着朝气投身农业,怀揣真情服务农民,与她一同在田埂间扎根,在乡土里绽放,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共同书写着属于乡村振兴的奋斗篇章。